文字的悲境——影像的力量

总有很多时候,听到一些言语,看到一些记录在说着电影如何的高妙。确实,在电影对于思想内容表达的程度,我是多少认同的,当然对于电影能否去展现思想的深度,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不过纵然我这样认为,但是我依旧相信,电影的未来很光明。当然,这样的光明也会有一个终点,就如当时的文字一般。

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同二十世纪肇始的现代主义很能说明文字被影像的破解。

当我们在阅读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作家对当时社会存在的任何物事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甚至包括了桌布的蕾丝边。但当时间进行到了20世纪的初期,法国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们蓦然发现,这些描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直白的心理描写,或者抽象的景物暗示。文学主题的表达从繁复的人物对话和环境描写转移到了所谓的对意识的探讨中来。作家已经从单纯的写作转而变成了写作和思考,也就是,作家身兼哲学家的意味。

对于这样的转变,究其原因,我个人归结为影像的力量。十九世纪的中期,照相技术已经诞生,但是囿于技术条件的不成熟,这仅仅只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但随着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日臻成熟以及电影在历史舞台的登场,影像,终于第一次真正影响到了文字。

原本或许要用1000个字描写的房间的装饰,变成只需要一个电影的镜头捕捉。画面感不再是文字独有的专利,文字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专利,甚至在电影胶片前不堪一击。于是自然而然的现实主义文学变成了现代主义,作家开始从不愿其烦的描摹中不得不寻找一个出路,于是文字开始变得流动异常,如溪水一般,抓不住猜不透。这也就是我说的文字的悲境,很多人不再需要文字,因为影像可以告诉我们文字所描绘的一切。于是文学开始挖掘除社会时代背景以外的深度,结果不可避免的掉头冲向人心,这也就是文学哲学化的原因。

如今,电影对于文学的影响依旧。我手上有一本《时间箭》,作者完全采用了电影才具有的后退的“播放”方式在写作,从老到小,倒着观看人生,体悟心灵,完成一个哲学式的人生思辨。

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可悲,文学似乎前进了,但似乎又困难重重了。

“文字的悲境——影像的力量”的一个回复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d 博主赞过: